抢救我市种质资源迫在眉睫。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于1956年、1979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然而时隔多年,随着气候、自然环境、种植业结构等不断变化,大量地方品种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而急剧减少,很多地方特色品种和野生珍稀品种正迅速消失在我们的记忆里。衡阳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复杂多样,农作物品种资源和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几十年来种质资源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

摸清种质资源“家底”行动迅速。“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正当时,在省农业农村厅的统一部署下,市农科院组织强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组建衡阳市种质资源系统调查队,分管领导带队,3名硕士研究生全程加入,调查队深入田间地头,翻越深谷丛林,走进乡村农家,开展广泛调研和实地调查,收集特色种植品种和野生、珍稀、濒危种质资源。本次调查覆盖各类栽培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及珍稀、濒危野生种质资源。通过抢救性收集与保护野生、珍稀种质资源,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奠定种质基础。

抢救种子“芯片”初见成果。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的系统调查工作,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效,不仅调查和收集到农户种植的百年高粱、抗倒伏的高品质芝麻、味道清甜的地方丝瓜、百年野生枣树等20多个具有开发潜力的特色种质资源,而且还建立了部分作物种质资源种植圃,为丰富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护地方特色品种、挽救重要种质资源贡献力量。市农科院正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分步落实调查收集、保存鉴定、保护利用各项任务,强力撑好品种资源这把保护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