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船山议事厅”是衡阳市政协倾力打造的“市县联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标识统一”的协商议事平台。自启动以来,“船山议事厅”紧扣衡阳“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民生关切焦点,组织专家学者、政协委员、界别群众、议事代表深入调研、精准建言,以实干实绩助推衡阳高质量发展。在2025“船山议事厅”第三期协商议政中,议事代表们围绕“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讲真话、建诤言、谋良策,提出了一系列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现精选部分议事代表的发言予以摘登,供交流互鉴。

加快推动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
市政协委员 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总农艺师 黄益国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衡阳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精深加工环节的薄弱,仍然是制约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结合前期调研,就衡阳市“十五五”期间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谈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坚实基础与鲜明特色:大农业与特色农业并驾齐驱
(一)衡阳农业的根基深厚,特点鲜明。一方面,大宗农产品规模优势突出。衡阳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市,是油菜种植面积突破300万亩、蛋鸭养殖规模居全省第一的农业重市;另一方面,特色农业品牌熠熠生辉,“三黄两茶”(黄贡椒、黄花菜、湘黄鸡、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二)品牌建设初具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4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98家;拥有地理标志20件,其中衡阳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常宁无渣生姜、衡南烟叶、耒阳烟叶、船山烟草、耒阳红薯粉皮、耒阳油茶、祁东槟榔芋、南岳云雾茶、祁东黄花菜、衡阳鱼丸、三樟黄贡椒、井头薯粉;衡阳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件):常宁无渣生姜、衡阳湘黄鸡、金甲岭萝卜、三樟黄贡椒、祁东黄花菜、西渡湖之酒、常宁茶油、祁东酥脆枣,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品牌基础。
(三)产业链条雏形显现。如角山米业(粮食)、湖南聚味堂(预制菜)、大三湘茶油、神龙国油(茶油)、新发食品(黄花菜)、湖南有吉食品(黄贡椒)、南岳生物制药(黄精)、德源莲业(乌莲)、绿色田园(野枇杷)等,在保鲜、干制、初级提炼加工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核心瓶颈:精深加工短板制约价值链提升
(一)加工深度不足,价值挖掘浅层化。生猪产业尤为典型,龙头企业多集中于养殖环节,目前衡阳尚无省级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仍以调出活猪为主,产业链价值大量流失。优质茶油多作为原料油销售,高附加值的化妆品级、医药级产品开发较少;黄花菜多以干菜形态出售,黄花菜、黄贡椒的药用价值和独特风味尚未通过精深加工有效转化为高端商品。
(二)科技支撑薄弱,创新驱动力不强。企业普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加上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降,在自主研发资金投入不大,特别是地方特色产业研究成本高、投入大,且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度不够。同时,精深加工所需的生物提取、非热杀菌、智能分选等关键技术应用不足,不愿选择开发周期长、市场响应慢的加工产业。
(三)主体规模偏小,带动能力有限。加工主体多为中小微企业或合作社,小作坊式生产仍占相当比例,普遍面临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标准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支撑大规模、高投入的精深加工项目。
(四)要素保障不足,发展动能受限。既懂农业又懂深加工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影响鲜品原料品质和加工窗口期。公共研发、检测平台服务能力不足,品牌建设投入分散,缺乏合力,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品牌培育不足,难以摆脱“优质原料、初级产品、低廉价格”的困境。
三、破局路径:精准发力推动精深加工产业跃升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建议将制定《衡阳市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纳入“十五五”规划体系,明确重点领域、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同时,设立市级农业科技攻关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重点支持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并建立资金规模与产业发展挂钩的增长机制;实施“衡阳农品”品牌跃升计划,由市级统筹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设立品牌建设基金,集中力量打造3-5个具有省级以上影响力的核心品牌,统一标识认证、宣传推广和渠道建设。
(二)聚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落地。搭建高效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深化与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省农科院、南华大学、市农科院等机构的合作,共建农业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集中攻关关键性技术;大力引进和培育精深加工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团队,落实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探索组建综合性农业开发平台,结合地方特色,突出重点,承担产业链构建、区域公用品牌运营、基础设施(如物流中心)建设、成果转化和产业投资等职责,重点服务于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升级。
(三)壮大市场主体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和产业集群工程。通过政策倾斜、招商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加工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企业,引领精深加工发展;规划建设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出台专项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菜籽油精深加工、现代化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和家禽加工、黄花菜即食产品、茶饮料等高附加值领域,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创新联合体,按产业链需求配置科技资源。同时,加快补齐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短板,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为精深加工提供坚实保障。
(四)深化产业融合与拓展新业态。积极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工业旅游线路,建设观光工厂,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文化内涵;依托黄花菜、油茶等特色资源,大力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健康食品。鼓励发展中央厨房、预制菜等新业态,不断拓展“三黄两茶”等特色农产品在餐饮市场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来源: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外事委员会 编辑:梁丽君 责编:雷昕 编审:宋罗清,李铭杰,汪保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