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衡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行业新闻
  首页 > 行业新闻 > “候鸟”育出“金种子”——衡阳市农科所海南南繁基地见闻  
 
院务动态
-------------
行业新闻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候鸟”育出“金种子”——衡阳市农科所海南南繁基地见闻


访问人数:3416  新闻作者:  新闻来源:新湖南  发布时间:2019/4/15 9:52:12
 

    4月2日,湖南衡阳13℃,海南三亚31℃。

    在春寒料峭的季节,依然有不少衡阳人选择去三亚度假,提前感受这份夏日般的温暖与阳光。

    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从衡阳跨越千里来到三亚,一呆就是四五个月。他们不为阳光、沙滩、海浪和椰子树,只为“一颗种子”的萌发。

    三亚常年高温,可以弥补其他地区秋冬季低温天气的影响,满足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种子繁育和生产的需求,进而大大缩短新品种培育的育种年限。

△衡阳市农科所在南繁基地的试验田

    自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在海南建立了永久性的农作物育种和繁殖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在海南开展品种选育、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工作。经过50多年的发展,南繁基地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开放、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技试验区,被誉为“中国种业科技硅谷”,为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71年,衡阳市农科所参加了全省统一组织的南繁工作,1973年,向三亚派出了第一支科研团队,正式开启“南繁之路”。此后48年从未间断,每年少则十几人,多则二十几人,纷纷奔赴海南进行南繁研究。

    “南繁”48年,衡阳已经选育出59个农作物新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些品种在全国累计应用推广面积达3亿亩,创造的经济效益逾百亿元。

    为走近这群农业科研“候鸟”,记者近日来到海南三亚,与他们近距离接触。

循着祖国的发展“磁场”,定位人生的前进方向

    林芳仕是衡阳市农科所南繁基地的“元老”,也是目前基地里年纪最大的研究员。

    “我今年73岁,在南繁基地有40多年了,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为迎接记者一行的到来,林芳仕特地换了一件长袖衬衫和西裤,皮带也扣了起来,很有老派知识分子的从容谦和感。只有脚下一双渗着泥印的塑胶拖鞋依然不变,是为了方便带记者去试验田查看杂交稻的生长情况。

△衡阳市农科所南繁基地的“元老”林芳仕(中)

    “每天都要来看看他们,长得好不好、是不是该施肥了,就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林芳仕领着记者来到田间,一张与泥巴“同色系”的脸庞格外温柔。

    在一片高大的椰林和槟榔树中,十余亩水稻突然拉低了“海拔”。一片翠绿点缀在周围浓墨重彩的铜棕和深绿之间。上方拉起一张白色的密网,仿佛为水稻打了一层柔光,看上去更显鲜嫩活力。

    “网是干什么的?”记者好奇问道。

    “挡鸟!以前没有这个条件,我们就全员全天候轮班赶鸟。不管你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有着重大成果的专家,轮到你,半夜都要起来。”林芳仕抚摸着指甲盖大小的密网,勾起了过去的记忆。

△饱满的谷粒压弯了稻杆

    70年代初,林芳仕作为第一批派驻南繁基地的衡阳农科所研究员,他们不仅担负着育种、选种的科研重任,还承担着“垦荒、播种、浇水、施肥、赶鸟、除草”等技工活儿。“那时候计划经济年代,吃饭还得自己抽空去附近砍柴换粮票。”林芳仕回忆道。

    不仅吃不饱,睡也睡不踏实。“当时借住的老乡家住房都紧张,我们人来多了只能自己动手搭草棚,铺点稻草垫个草席就是床铺,路边池塘沟溪就是天然澡堂。到了晚上,地里还有很多蛇虫鼠蚁,胆子小的根本睡不好。”说的都是过去的“窘事”,林芳仕脸上却始终带着笑。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到海南来吃这个苦?”他一边说一边转头看向记者,好像猜测我们也会如此发问。

    “苦不苦?肯定苦。但我们是经历过大饥荒年代的人,有比这个苦得多的,祖国那时候急需解决中国人的‘肚子温饱’问题,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为国尽忠、为民效力,有什么苦吃不得?”在这位把一生都献给育种事业的古稀老人看来,他们正是育种事业的科研“候鸟”,始终循着祖国母亲的发展“磁场”找寻人生前进的方向。

板凳坐得“十年冷”,半缘修道半缘君

    在一大片水稻试验田中,农学博士、袁隆平的“关门弟子”郭国强好像一位“阅卷老师”,在“考场”逡巡察看。只见他不时伸出右手捉住一穗稻杆,再用拇指和食指一把捋下,一小撮稻谷就被握在手心。然后,他接过妻子尹建英递来的带有编号的羊皮纸袋,小心将手上的种子封装起来。

    娴熟配合的两人,既是夫妻,也是工作上最亲密的伙伴。

△郭国强(中)与尹建英(右)在田间巡查

    “他每年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南繁基地,每次回去又黑又瘦,看得我直心疼,就主动申请调过来给他当助手。”尹建英原本是一名普通农艺师,多年的陪伴让她成长为一名骨干科研人员。

    “育种界有一个说法,叫做‘品种论英雄’。一个新品种从一个灵感迸发到最后实验、检测、认定,至少要10年时间,成功的几率也只有十万分之一。”尹建英说,育种“英雄”不是那么好当的,更多数时候都是在坐“冷板凳”。

    几年前,郭国强在培育某杂交水稻父本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植株更高、生长周期更短的变异株,这让他很兴奋,想着这可能繁殖出一个稳定的新父本品种。然而,大量的实验结果让郭国强大失所望,变异株与原父本品种仅有2个基因差异,而新品种的“诞生”至少要与已知品种有4个基因差异。

    “当时能感受到他的失落烦闷,加上海南的湿热气候,他上火得厉害,我只能更加小心地在工作和生活上照顾好他。”尹建英几乎一肩挑下了所有田间杂务,只为让丈夫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新品种。

    与身体上的劳累相比,更加折磨尹建英的,是对女儿的思念,“她念的寄宿中学,只有每周六下午可以和她通电话,要是在田里忙过头了,又要再等一周。”

    不能与女儿通话的日子里,尹建英与郭国强的生活除了工作,全无“焦点”。

△郭国强与尹建英在家里商讨工作

    “2018年下半年以前,基地没有WiFi又远离市区,每天晚饭到睡前有两三个小时的空档,大家不知道要做什么。我们一群人沿着小坡去山上看夕阳,之后又默默下山。”尹建英说,在南繁基地呆久了就不爱说话,回去衡阳反而有点格格不入。

    在尹建英的支持下,郭国强近20年的“夫妻档”可谓是成果颇丰。已成功培育出两用核不育系“K1405S”、旱稻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琼香S”和两系杂交香稻新组合“琼香两优1号”“琼香两优2号”等多项成果。就在记者到访当天,郭国强选育的湘两优755一季中稻组合也迎来了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好消息。

拿过“接力棒”,跑出“新征程”

    “最近宝宝有没有踢你?再过十几天我就可以回去了,你在家好好照顾自己。”从试验田忙完一天的工作回来,水稻育种技术干部刘峰就忍不住给怀孕的妻子打一通视频电话。

    刘峰是衡阳市农科所南繁基地最年轻的科研人员,也是第一位彻彻底底的“学术派”,2014年他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从“实验室”走向了“田间地头”。

△刘峰(右)在田间查看杂交稻生长情况

    大学毕业后,刘峰的很多同学选择了转行,去更加“轻松体面”的岗位谋职。而刘峰听说了衡阳市农科所招人的信息,就果断报名参与竞聘。

    “我就是农民的儿子,从小看着父母用汗水换收成。那时我就盼望着,有一颗种子,种下去可以让农民少操点心、多结点穗。”在刘峰看来,做一名育种工作者,正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让人格外有成就感。

    尽管刘峰早已做好心理准备,却依然被繁重的田间工作治了个“下马威”,“说是搞科研,但大多数时间,我们和普通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和许多老科研工作者敞着衣领、穿着短裤拖鞋不同,刘峰一身迷彩长衣长裤,套鞋和草帽也齐齐上阵。帽檐下,他的脸庞虽也挂满汗珠,但确实比前辈们“白”了不少。

    “到了南繁,就好像重新进了一个农业科研的‘大熔炉’,气候炎热,老师们的工作干劲也十分火热,让人不自觉地向他们看齐。”刘峰告诉记者,他入所就跟着市农科所副总农艺师、研究员、衡阳市学科带头人陈可明做助手,深受其影响。

△南繁基地“候鸟”合影

    “陈老师长年工作在科研一线,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糖尿病、风湿病、失眠症等,身上一堆毛病。前阵子他提前离开,病得连话都说不出了,我看到就想,老同志都这么努力,我们凭什么叫苦?”刘峰说,工作累了就想想这些前辈的经历,顺势喂自己一碗“鸡汤”。

    与许多同龄人的眼光不同,刘峰并不认为农业只有“苦”和“累”,它更是年轻人大展作为的广阔天地,“我们通过学校的专业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我们有优势,更应该回到南繁的这片大舞台扬长避短,有所作为。”

    “一粒种子可以成就一个世界。要实现乡村振兴,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甜头,就得靠我们育种科研有劲头。”刘峰笑着说。

 

 

 

 

       
Heng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于我院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友情链接:

单位地址:衡阳市衡南县三塘镇 | 电话:0734-8720052 | 传真:0734-8720052

技术支持:衡阳市朗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号: 湘ICP备10002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