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衡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行业新闻
  首页 > 行业新闻 > 初心闪耀 林芳仕:南飞“候鸟”为人民  
 
院务动态
-------------
行业新闻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初心闪耀 林芳仕:南飞“候鸟”为人民


访问人数:3076  新闻作者:  新闻来源:衡阳广电  发布时间:2019/7/5 10:49:18
 

【导语】

    他是农民,走在田里,一年三季,耕耘劳作,每天和水稻打交道;他是科学家,像“候鸟”往返于湖南与海南之间,循着祖国发展的‘磁场’,定位人生前进的方向。他叫林芳仕,衡阳人眼中的“袁隆平”,今天的《初心闪耀》特别策划我们一同走近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老党员林芳仕。

【画面】

    热带风情音乐画面开场

【正文】

    松软白沙、蔚蓝大海、椰风暖阳、潜水冲浪,是人们对海南的印象。

    然而,在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的一片高大的椰林中,10余亩水稻突然拉低了“海拔”,一片翠绿和金黄点缀在周围浓墨重彩的铜棕和深绿之间。

    对长年在此工作的水稻育种专家们来说,海南仅仅是一个育种工作的好环境。至于生活,更多的是难熬的炎热和潮湿。

【现场】

赶鸟

【正文】

    在基地的育种田里,上千个杂交配组,有的已经成熟,亟待收割;有的正在灌浆,正是各类鸟儿“偷嘴”的时候。所以除了抓紧时间收种、晾晒、脱粒,大伙还当起了哨兵,白天轮流值日赶鸟,晚上站岗防田鼠。

【镜头】

    雨后的试验田 林芳仕带着学生巡田

【正文】

    眼前这位满鬓白发的老人,就是衡阳农科所的第一批“南繁人”之一——林芳仕。他出身农家,对农民和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次,林芳仕回家背粮食,只见母亲正低头在吃着红薯渣,一口一口难以下咽,她全身浮肿,染上了“水肿病”。正是有着这种切肤之痛,激励林芳仕发奋学习,一步一步实现着他对母亲的 “承诺”——种更多的粮食出来,让大家不再挨饿。

    1970年,林芳仕被分配到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次年,又有幸参加了袁隆平举办的杂交水稻培训班,从此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生涯。

【同期声】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衡阳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室研究员 林芳仕

    (1983年)当了人大代表 到底下去视察 看到早稻粮食卖不掉 粮库里面都寄在那里 农民也没办法 心里就比较急 就把早稻品质作为一个(研究)来搞

【正文】

    了解到湖南早稻品质不优,农民辛辛苦苦种粮却卖不出,他便将杂交早稻栽培当作自己的攻关课题,主持“早熟兼用型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1982年,他选育出衡阳第一个杂交早稻组合“威优98”。随后,他选育的多个水稻品种以其“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好”,在全国累计推广5000万亩,为农民增收25亿元,成为长江流域早釉稻品改工程,这一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同期声】

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总农艺师 研究员 黄益国

    为了一颗种子 他就是为了如何把种子做到高产优质 为了老百姓的饭碗 就是要老百姓吃得饱 吃得放心 吃得好

【正文】

    从常规稻到杂交中稻,从杂交中稻到杂交晚稻,从杂交晚稻到优质杂交早稻……不知历尽了多少艰辛,作为一名老党员,林芳仕在这一系列试验中,他心中牵挂的始终是农民的利益。

    今年已经73岁的林芳仕仍旧奋战在南繁一线,每天到田间成了一种改不掉的习惯,即使回到衡阳,他依旧如一。在他看来,新技术很重要、书本也很重要,但这些都种不出水稻,只有在田里才种得出来。

【现场】

    农科所试验地

    21号下雨,那我们20号播种

    今天下午就可以把种子称了,20号就可以把种子种了,21号下雨就影响不大了

【正文】

    头戴一顶草帽,身背一个用了几十年的工作包,脚穿一双沾满泥土的胶鞋,每天仍旧操心着育种的事儿。在林芳仕的认知中,农业研究就是这么实在,无需灯光,没有口号,就是简单重复、一次再一次……

【现场】

    杂交授粉现场声

【正文】

    林芳仕对事业的忠诚不仅影响了一起研究的队员们,也在感染着年轻一代。他的草帽有些旧了,更多的“草帽哥”走下试验田,来回穿梭,守候稻苗;他的肩膀累了,更多晒得黝黑的年轻人接下了工作包,背上了自己的肩头。

    下地,林芳仕总是走在前面。汇报成果、共同发表论文,林芳仕都是“急流勇退”,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提携后辈,带领团队,他尽力完成着单位组织交给他的最后任务。

【同期声】

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总农艺师 研究员 黄益国

    他不但自己干 而且带领了他的团队干 他先后培养了1个研究员 3个副研究员 而且他从一个技术工人最后培养成一个挑大梁的副研究员

【正文】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50年里,汗水和辛劳,换来的是田野间的丰收喜悦。

    随着南繁事业的成果不断丰硕,科研环境也随之改善。衡阳市委市政府对南繁育种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兴建办公楼、划拨专项资金,一系列政策倾斜吸引着更多育种人才迁徙南繁。48年间,衡阳800余名科研人员奔赴南繁基地接续奋斗。

    73岁的林芳仕带领衡阳“南繁”科研团队已选育出59个农作物新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全国累计应用推广面积达3亿亩,创造经济效益逾百亿元。

【同期声】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衡阳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室研究员 林芳仕

    70年代搞的品种基本上解决一个温饱问题,80年代搞的品种就是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到现在2000年之后,农民对这个米质的要求就高了。 要为农民来考虑这个问题,你搞科研就要为农民带来好处

【同期声】

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总农艺师 研究员 黄益国

    他这一辈子体现了一个思想 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辈子为了一颗种子 为了人民的一个饭碗 为了国家的粮仓这三个||他身上看到了我们共产党员 一个老党员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光辉形象

 

 

 


 

 

 

 

 

       
Heng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于我院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友情链接:

单位地址:衡阳市衡南县三塘镇 | 电话:0734-8720052 | 传真:0734-8720052

技术支持:衡阳市朗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号: 湘ICP备10002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