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金优463”被国家绿色超级稻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为绿色超级稻! 2019年6月,湘两优755、吉优412通过湖南省水稻品种审定! 2019年5月,衡春豆8号通过湖南省大豆品种审定! 2019年3月,深两优678通过江西省水稻品种审定! 2018年9月,五丰优317通过国家水稻品种审定! 2017年5月,五优85通过湖南省水稻品种审定! 2017年,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陈剑平(右六),时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研究员(右七), 市委副书记、市长邓群策(右五)到市农科所指导
捷报一个又一个传到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市农科所”),该所党委书记、所长朱捷动情地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衡阳市的农业科技人员,始终奋斗在祖国的天南地北,从最北端的黑龙江到最南端的海南岛,无不留下了衡阳农科人的脚步,洒下了衡阳农科人的汗水,播下了衡阳农科人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有关部门曾统计,在我国南方稻区种植的早稻面积中有三分之一使用的是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口感好,而且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深受农民朋友喜欢。
 ▲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领导班子,从左至右:肖明旭(副所长)、李建仁(副所长)、朱捷(书记、所长)、 罗柳青(副所长)、黄益国(总农艺师)、陈友平(工会主席)
68年来,市农科所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其中一批重大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1951年,市农科所正式成立。 无论是在百废待兴的当时,还是欣欣向荣的今日,市农科所始终承担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之重任: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农村经济与科技发展之大计,不断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创新,通过成果开发、科技示范和技术服务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研究三农问题当好参谋。农业的安全、稳定供给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68年来,市农科所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农科试验站,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科研项目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长江流域早籼稻品改工程、两系杂交稻研究、水稻超级稻育种及国家、省农作物区试等多项重大项目的研究,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974系列”“463系列”组合,在杂交早稻主产区的10多年时间里被确定为主推品种,推广面积为全国同类第一; “衡农S-1”为“两系”不育系选育提供了新思路,是全国无花粉型光温敏不育系的第一; “衡两优一号”是全国第一个通过审定命名、第一个推广面积超百万亩、第一个被农业部列为农作物重点扩繁新品种的“两系”稻组合; “雁农S”的选育开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新篇章,成为全国第一个用于生产的反向温光敏核不育系; 褐飞虱迁飞规律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统计,自1978年国家实行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以来,该所共完成各类科研课题530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140多项,先后选育7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省审(认)定,发表实用价值的学术论文1000余篇,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00多项,其中一批重大成果处于全国和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正是这批厚重的科研成果,支撑着衡阳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衡阳农业几次“绿色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让衡阳人从昔日的粮荒和饥饿中解放出来,衡阳也成为了在全国首先取消使用粮票的城市。衡阳市农科所科研成果,为衡阳粮食安全乃至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与市农科所党委书记、所长朱捷(左)及总农艺师黄益国(右)畅谈科技创新思路
袁隆平题词“并肩前进,再创辉煌”,院士评价“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93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专程来到市农科所视察,了解到该所率先在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高兴,高度评价“像这样的地市级农科所在全国还不多”,并挥笔题字;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该所成立50周年之际,欣然题词“并肩前进,再创辉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高度评价该所“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颇具特色”…… 作为国家重点地级市农科所、全国十强地市级农科所和衡阳市唯一的正处级公益性、综合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市农科所每年定期派出研究人员前往广东、海南、江苏、浙江、湖北、四川、江西、黑龙江、辽宁、山东等地开展科研和技术交流,与菲律宾、孟加拉、阿根廷开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官春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科学家建立了长期联系,邀请他们不定期指导本土研究人员,勇攀科技高峰。 2008年,市农科所被列为国家现代水稻、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批综合试验站,为湖南省首批进入国家创新体系的地市级农科所,向全社会展示了市农科所先进的创新意识和强大的科研能力。 2017年9月,市农科所承办了国家农业部、中国农科院主办的“南方稻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双减技术研讨会暨全国水稻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观摩培训会”,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70多家科研院所及推广单位的18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对我市农业科学研究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平台。 2018年9月,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陈剑平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该所承担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水稻减肥减药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进行了阶段性验收,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显示该所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中)率专家团来市农科所成果转化基地(衡阳县梅花村)谋划乡村振兴工作
服务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让农民插上科技的翅膀是我们的职责,服务‘三农’是我们矢至不渝的宗旨”。市农科所积极响应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湖南省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科技支撑行动方案,整合科研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生产重点基地创新力量,以企业科技提升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一个大产业、一名首席专家、一组研究团队、一套适用技术”的思路,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要素,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业价值链,有效破解科研与市场“两张皮”问题,为打造农业优势千亿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加快推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入户培训新型农民……市农科所以坚定的信念、强大的技术和最强执行力,细化了实施方案,组建了专家团队,明确了年度任务,鼓励农科人员参与行动项目,引导农业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粮食、茶叶、油菜、水果等产业开展科技攻关。 油菜科技创新团队围绕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目标任务和湖南省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科技支撑行动方案,结合衡阳区域特点,开展了适应不同轮作模式的优质、高产、高效油菜新品种筛选,以实现油菜“五化”(轻简化、机械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为目标,创新集成了包括“稻田免耕直播油菜技术”“油菜机耕机播技术”“机播机收,适度管理”“缓控释全营养一次性施肥”“芽前封闭除草”“一促四防”“油菜快速干燥技术”“种子包衣技术”等10多项先进技术,开发了油菜“油用、菜用、饲用、肥用、蜜用、花用”等多种功能用途,有效破解科研与市场“两张皮”问题。既解决了油菜生产中劳动强度大、效益低等突出问题,又拓展了产业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衡阳的油菜种植面积高达326万亩,稳居全省第一,湖南首届油菜花节在衡阳召开,让“湘南明珠”更加璀璨! 茶叶研究团队积极响应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湖南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加强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的技术合作,在常宁市塔山瑶族乡建立全市首个高山有机茶研发基地,统一打造“南岳云雾”区域公用品牌,确保科技支撑衡阳百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助推产业扶贫,成效显著。近年来,市农科所坚持科研扶贫,送成果、送技术、送项目,创新、引进、集成和转化应用60多项关键性科技成果,每年派出300多人次专家团队,与41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合作共建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把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农业科学、农作物种子种苗、技术资料送到田间地头,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运用能力和推广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帮助贫困户脱贫,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官春云(右二)现场指导市农科所油菜基地区试工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建设在全国拥有广泛影响力的魅力新院所 今日的市农科所,已经具备开展多学科、全方位农业科研工作的综合实力,并跻身全国多个大型项目的研究,体现了一个地级市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的实力和自信。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市农科所内培人才,外引智力。该所目前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25人,中级职称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全国劳模2人,学科带头人2人,后备学科带头人3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8人。 目前,市农科所设有水稻研究室、旱作研究室、油料作物研究室、园艺研究室、栽培研究室、科技推广中心及检验检测中心等7个研究科室,拥有高标准科研基地3处(所本部科研基地、大广示范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承建4个国家级试验站(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衡阳综合试验站、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衡阳综合试验站、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2个国家级基地(全国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2个省级试验站(湖南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衡阳试验站、湖南省水果产业技术体系衡阳试验站),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衡阳市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衡阳市油料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创新团队(优质水稻品种育繁及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创新团队),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衡阳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市农科所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指示精神,坚持“传承卓越,引领创新”和“人才立所,科技强所”的总体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一个“人才汇聚、务实创新、专家体面、院内和谐、环境优美、管理科学”,并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泛影响力的魅力新院所。 |